体质测量与评价标准表
常见球类运动竞赛规则
 
[位置名称]
当前位置: 首页  体育部  新闻动态
上应大体教部尹小俭:提高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意义重大
发布时间: 2022-06-16 浏览次数: 151





520日,《中国人口报》理论版刊发了我校体育教育部教授尹小俭署名文章《提高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意义重大》。



  人口素质的高低,可以折射出社会发展驱动力的强弱,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国家的竞争力,而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自然条件和基础。儿童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显示,2010~ 2019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上升了8.7个百分点,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不足问题引起更多关注。提高体力活动水平对增强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进而改善其身体素质。

  体力活动是通过骨骼肌收缩产生能量消耗并提高健康受益的身体运动,涵盖工作、家务、体育运动、娱乐活动等在内的诸多形式的活动。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诸多组织和机构,大多建议儿童青少年每天要进行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主要以有氧运动、增强肌肉和骨骼的活动为主。诸多研究都对此体力活动推荐量的益处进行过科学验证。如有横向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十分关键。相比静坐水平较高者,体力活动水平较高的儿童青少年表现出更好的健康水平。而一些关于体力活动与儿童青少年健康关系的纵向追踪研究,则更加科学和系统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即个体在儿童青少年期间的体力活动水平与成年后的健康水平呈正相关。

  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改善不仅体现在身体素质层面,同样体现在认知健康和心理健康层面。近些年,伴随着学业、升学等压力的不断增大,加之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不成熟,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趋势日益严峻。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更进一步加剧该趋势。有专家指出,疫情期间,由于上网课、缺乏体育活动、在封闭空间时间较长、与同伴交流减少等原因,因心理疾病就诊的儿童青少年比例大幅增加。相关研究表明,充足的体力活动可以提升儿童青少年自尊感,有效缓解抑郁和焦虑。202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团队的研究表明了体力活动对心理健康的效应,研究人员将持续跑步一个月小鼠的“跑步者血浆”注射入久坐的实验组小鼠身体中,受体小鼠的海马体中产生了更多的神经元,记忆力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结果表明,运动可以改善小鼠的认知能力,且输入跑步小鼠的血浆后也可以提高受体小鼠的认知能力。研究人员还发现,在长达6个月的人体试验中,运动人群在长期运动后,血浆中凝聚素(CLU)的水平会显著升高,体内也会产生抗炎运动因子,这些运动因子是可转移的,能够作用于脑血管系统并有益于大脑,从而显著改善认知障碍。同时有研究发现,体力活动不仅在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在心理疾病的缓解层面同样是一种兼具经济性和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人们清晰地认识到体力活动对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改善具有巨大作用,在全球范围内,儿童青少年参加有助于提高有氧能力、增强肌肉力量、促进骨骼发育、改善大脑功能以及减少压力和抑郁的体力活动的普及率仍然很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率逐渐下降,生长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课业负担重、沉迷电子产品等导致的体力活动不足情况也已成为制约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鉴于提高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对增强其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笔者认为,提高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应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三者的作用与内在联系,形成稳固的合力。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是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第一责任单位”。首先,在“双减”等政策指导下,要开拓多维度、求深度、上强度的体育课,把体育课作为提高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的最基本保障。其次,合理安排与组织大课间活动,提高大课间的利用率。学校应从创新大课间活动形式、丰富大课间活动内容着手,结合地方特色加入儿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再次,鼓励儿童青少年在课间走出教室,适当活动。学校可以采取错时下课、教师引导等多种方式,根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合理科学地安排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让儿童青少年在课间“站起来,走出来,动起来”。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参与体力活动的起点,更是助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摇篮”。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很好的拓展和补充,家长的积极配合是家庭体育顺利开展强有力的保障。首先,家长要转变“重智轻体”的教育观念,这是开展好家庭体育的前提。其次,家长应与学校密切配合,支持学校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并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再次,家长应以身作则,让体育锻炼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只有父母经常参加运动,孩子才能自觉自愿地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社会对提高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发挥着重要的助推作用。首先,全社会应做好儿童青少年积极参与体力活动的宣传工作。通过全方位的宣传培养儿童青少年参加体力活动的热情,引导儿童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其次,以社区为单位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为学校体育的延伸提供平台。再次,注重新场馆的建设和已有场馆的优化,为儿童青少年参加体力活动提供更优质的环境。

  从长远看,身体素质作为人口素质的自然条件和基础,如果不受到高度重视,我国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将成为空中楼阁、镜花水月。这不仅不利于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全面健康成长,更直接影响我国总体人口素质的改善。在目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更应该加强对体力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制订全面的、有据可依的战略计划,营造浓厚体育氛围,改变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不足的现状,为改善其身体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全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体育教育部主任/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