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测量与评价标准表
常见球类运动竞赛规则
 
[位置名称]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  教学
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 2012-11-19 浏览次数: 1436


 
一、体育课程教学目的、任务

(一)目的

以健身育人为宗旨,在“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的体育教学,培养体魄健壮、身心健康的,具有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符合我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二)任务

1.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科学的健身原理,体育锻炼方法和运动保健知识,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以指导健身实践。

2.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参与一、二项以球类为主的体育活动所必备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基础上,重点掌握一套武术、一套有氧健身操运动技能,增强自主锻炼能力,为未来的自我健身实践打下基础。

3.在全面发展学生体能的基础上,突出有氧耐力和力量素质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4.结合体育课程教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和群体竞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性、进取性、创造性和竞争与合作性意识以及良好的体育文化修养,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大纲制订及教材选编的原则

(一)本大纲是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性纲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在原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几年来我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具体实际修订编写。

(二)从培养学生健身能力出发,体育理论课以上海高校统编的《高校体育与健康教程》为教材,并对其内容作适当调整,同时补充我校自编的体育参考教材的内容,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体育健身、健康和保健知识。体育实践课以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武术,国际盛行的有氧健身操项目为一年级普修教材;以部分运动项目为二年级选项教材,使学生掌握从事健身锻炼和参与运动比赛所必备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运动技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

(三)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体能教材在选用上既注重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又重点突出有氧耐力和力量素质的提高。

(四)选编教材力求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教材内容在技术上保持其合理性,在难度和量度标准上以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所能掌握和达到为原则,教材在整体上力求体现其科学性、系统性和合理性。

三、教学计划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性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课程设置规划,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体育课为必修课。

(一)教学时数

每学期为16周,每周2学时,每学期总计32学时,二学年总计128学时。

(二)课程设置

修读对象

体系

模块

内容

学时

备注

一年级普通学生 实践课程 特色普修模块 武术系列:

 

1)24式简化太极拳

2)初级长拳

3)短兵(男生)

4)初级剑(女生)

28

系列中选一
有氧健身操系列:

 

1)搏击操(男生)

2)街舞(男生)

3)有氧大众健身操(女生)

4)(女生)拉丁操

28

系列中选一
二年级普通学生 兴趣选项模块 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陈式太极、瑜伽、散打、跆拳道、空手道、健美操类运动、健美等 56(28×2) 每学期选一,不可重复
一、二年级病、残学生 康复保健模块 八十三式陈式太极拳 112(28×4)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穿插传统养生术内容
一、二年级学生运动员 运动训练模块 各类运动项目 112(28×4)  
一年级学生

理论课程模块

学校体育概况

 

体育概述

健康概述

体育与健康

8(4×2)  
二年级学生 体育锻炼的科学基础

 

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体育锻炼的卫生保健

体质测量与评价

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编排

8(4×2)  

四、教材和时数分配

一年级男、女生特色普修模块课程教材及学时分配

类目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合计

教材

学时

百分比

学时

百分比

学时

百分比

理论

4

12.5

4

12.5

8

12.5

有氧健身操或武术

13

40.6

13

40.6

26

40.6

球类活动

5.5

17.2

5.5

17.2

11

17.2

体能

7.5

23.4

7.5

23.4

15

23.4

机动

2

6.3

2

6.3

4

6.3

合计

32

100

32

100

64

100

 

二年级男、女生兴趣选项模块课程教材及学时分配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合计

教材

学时

百分比

学时

百分比

学时

百分比

理论

4

12.5

4

12.5

8

12.5

选项

17

53.1

17

53.1

34

53.1

体能

9

28.1

9

28.1

18

28.1

机动

2

6.3

2

6.3

4

6.3

合计

32

100

32

100

64

100

 

一、二年级男、女生体能教材及学时分配

学年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合计

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教材

学时

%

学时

%

学时

%

学时

%

学时

%

耐力

4.2

52.5

1.4

17.5

4.2

46.7

2

22.2

11.8

34.7

力量

2.4

30

2.4

30

3.2

35.6

3

33.4

11

32.3

速度

0.7

8.8

2.1

26.3

0.8

8.9

2

22.2

5.6

16.5

柔韧

0.7

8.8

2.1

26.3

0.8

8.9

2

22.2

5.6

16.5

小计

8

100

8

100

9

100

9

100

34

100

五、考核项目和分值分配

学年

学期

类型

技能评价

态度

体能

课外体锻

理论

总分

1

特色普修

30

10

30

30

 

100

2

特色普修

30

10

20

30

10

100

1

兴趣选项

30

10

30

30

 

100

2

兴趣选项

30

10

20

30

10

100

六、实施大纲的要求

一、教师要以“健身育人”为宗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认真学习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系统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意义、任务、分布和要求,并根据教学工作计划规定,深入钻研每次课的教材内容和教法。

三、课前认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并在课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四、教师必须加强安全宣传,全面了解任课班级学生的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避免伤害事故发生。对有先天性和慢性疾病而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的学生,要做好解释工作,并以医保中心的审核为依据,决定其参加正常体育课或保健课。.

五、学生病愈后由保健课转为正常体育课,必须具有院医保中心证明,否则不予转课。

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注重健身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塑造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把体能的发展与知识技术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内容、步骤和运动负荷的安排,力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循序渐进。

八、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应按计划和规定,有组织地认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辅导和兴趣班教学,确保质量。

九、教师应掌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意义,要求及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培训,认真完成测试工作,保证测试数据的可靠性。

十、教师必须贯彻体育教育部有关的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应以其为依据实施教学,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

十一、教师应认真、严肃、公正、公平和公开地评定学生体育成绩,以保证成绩评定的相对客观性。

七、考核细则

(一)、体育课评分设置及方法:

第一学期

一年级:普修专项(30分)+体能(30分)+课外体锻(30分)+平时成绩(10分)

二年级:选修专项(30分)+体能(30分)+课外体锻(30分)+平时成绩(10分)

第二学期

一年级:普修专项(30分)+体质测试(20分)+课外体锻(30分)+理论(10)

+ 平时成绩(10分)

二年级:选修专项(30分)+体质测试(20分)+课外体锻(30分)+理论(10)

+ 平时成绩(10分)

1、学生旷课一次体育课扣10分。

2、学生迟到一次体育课扣2分。

3、学生早退一次体育课扣2分。

4、学生迟到、早退累计三次扣10分。

5、学生缺课达到或超过1/3,体育课不予评分。

6、学生病假需出具由学校医务室开具的病假单。

7、学生事假需出具院系开出的事假单。

(二)、第二次考试(简称“二考”)暂定办法

1、体育课“二考”均按学校规定在下学期第一周内完成,当学期不进行“二考”。

2、凡“二考”内容中涉及补旷课和课外体锻项目,“二考”成绩最高计为60分。

3、课外体锻缺勤次数达1/3及以上,取消补体锻资格。

4、其他项目“二考”,按实际得分评分。

5、“二考”中补旷课和补课外体锻具体时间和方法

(1)补旷课:由体育部统一安排教学课,补课时间在第一周周一至周四下午4:45—6:15进行。

(2)补课外体锻:由体育部统一安排,补课外锻炼时间在第一周周一至周四下午4:30-6:00进行,每天最多补2次,内容为蹲跳。

八、附则

本大纲自20129月开始实施。